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王氏太原堂
2013-7-2 来源:管理员 作者:漳台王氏宗亲网 点击:15920
來源漳州府龍溪縣鸛林寺www.lxxgls.com
漳州府龍溪縣僅存的一座“元代.王氏太原堂”在龍溪縣十二三都蔡林王保鸛林社,(龍溪古縣城)
(今福建.漳州市南郊.顏厝鎮下半林村)
《龍溪上苑王氏族譜》和《龍溪顏厝前王氏族譜》記載:
鸛林王氏為開閩王氏—王潮後裔,漳州.龍溪詩浦(施浦)“學前世系”
元代至元年間由詩浦再遷漳州城烏衣巷(今漳州湖里巷),元朝至元四年(1338年)李誌甫起義圍攻漳州城,王吉才攜家眷逃離漳州城烏衣巷遷入龍溪古縣城鸛林村
王氏太原堂,風水為“七星映月”解放初被政府征用,前殿被拆廢,後殿被改為糧庫,四付旗杆、開閩三王畫像、族譜、祖先牌位被廢,人民公社時大匾額被當做門板,小匾額被當做切菜板,後來都找不到,現在祠堂裡只保存一對楹聯: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春露秋霜尊萬年圣賢禮樂
其他楹聯都被廢了
1994年王德水老人從政府手裡討回祠堂但無力維護。
蔡林王保鸛林社,在明清兩代為漳州府龍溪縣南鄉十二三都(俗稱:漳南)最大的王姓聚居地,王氏子孫清代都外遷台灣.南洋(南洋指: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民國34-38年時還有台灣和印尼泗水親人聯絡,鸛林學前王氏世系共有七個房系,每個房系只留一戶守祖,其中有三个房系守祖後人分別于民國初年、解放初年和1988年左右遷漳州市區頂田下和下田下,現在鸛林村还有四房系守祖裔孫,但人口总和只有80多人,祠堂無力維修,破敗不堪。
鸛林開基始祖元代泉州學正-王吉才
王吉才,字伯謙,號益齋
子:王文興、王文昌、王文享、(王文華顏厝前譜裡記載)
孫:王仁濟、王仁慈、王仁惠
從泉州族譜序得知,仁濟公支系後裔遷往臺灣眾多。
龍溪古縣城,鸛林學前王氏一世祖王吉才
王吉才,字伯謙,號益齋,1284-1353,歷任元朝安溪教諭、寧德教諭、泉州學正,《康熙邑誌》《乾隆邑誌》記載元代漳州府入祀鄉賢祠僅王吉才一人,光緒《漳州府志》鄉賢祠,元代入祀者為王吉才和陳君用二人。
王吉才為今龍海市顏厝鎮下半林王氏一世祖。《太原王氏宗譜》記載:“古之太原,傳至42世祖考廣武王潮公,為開閩祖,唐光啟元年,初次南服有功,封檢右散騎常侍。卒於乾寧四年,墓葬在福建泉州惠安縣西南盤山地”。再由《上苑王氏世譜》知,先祖王恁生三子,王潮、王審邦、王審知,世居晉陽之太原。王潮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從刺史王緒入閩成漳,潮子延矼,定居於龍溪縣永寧鄉唐化里詩東保上苑村,延矼次之繼鳳自上苑村移居永寧鄉唐化里周崗保施浦村(今詩浦)。繼鳳生傳於宗古生如圭字邦用,邦用生聘字待舉,待舉生巽字本權,元豐五年進士,本權生棟材字架國,棟材生文中字德原,紹聖元年進士,
元朝至元四年(1338年)李誌甫起義圍攻漳州城,王吉才攜家眷逃離漳州城烏衣巷(今漳州湖里巷)遷入龍溪古縣城鸛林村,族譜在逃離時丟失,後來再到上苑抄譜,然上苑族譜為審知系,潮公系詩浦派只記載到開閩十世北宋紹聖年王棟材、王梁材兩兄弟,抄譜時上苑譜將王東之記為十七世,王吉才為十八世,王文昌、王文興、王文享和養子王文華記為十九世,
王潮之子王延缸,宋初建隆年从福州迁漳州上苑,王延缸之子王继凤,再遷詩(施)浦,元朝至元年裔孙王东之再遷漳州城,元末至正年遷到龍溪古縣城鸛里(鸛林)
開閩王氏因後來兄弟自相殘殺,
王潮後裔認“太原”
王審知後裔認“瑯琊”
王潮後裔認“太原”就是个根據
《泉州开元寺大殿碑》唐朝乾宁四年丁巳冬十一月碑记:
碑記裡的仆射太原公指的就是王潮公
碑文: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銷而仁義作。情車業網,始脈旋波。天謂洛龜河龍,文有生而不文無生,乃產金聖人於西國。鉆智慧火,乾煩惱海,理不吾吾而一貫生生。其姿電?於周室,其波派漾於漢代。繇是館移鴻臚,城崇白馬。斯有寺之始也。寺制殿,象王者之居,尊其法也。其後金地蓮扃,周旋四海,烏飛兔走,或故或新。至如神運之靈莫靈矣,亦靡得而巋然。則我州開元寺佛殿之與經樓鐘樓,一夕飛燼,斯革故鼎新之數也。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襦纊泉民,而謂竺乾之道與尼聃鼎,宜根乎信而友乎理。矧開元受宇,五十載之聖容,實寺之冠。洎帥閩也,愈進其誠。繕經三千卷,皆極越藤之精,書工之妙。駕以白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茲之樓。既而(闕四字)蜀雨不飛。識者以為物之尤,罕留於世。敬之至,必動乎神。是必為地祇所搜,龍宮之索。不然者,曷與斯故新之數期。厥理則明,我宜悄然不已。仲弟檢校工部尚書為茲郡之秋也,武則拍孫吳之背,文則席夏商於前,而復龍虎之內,以塤以篪。
大聳孟龍之旨,乃割俸三千緡,鳩工度木,煙巖雲谷之杞梓?便楠。投刃以時,趨功以隙。食以月粟,付以心亻垂,不期年而寶殿湧出。棟隆舊綺,梁修新虹。
八表四隅,悉半文丈。柱盛鏡礎,方?叢鬥。楣承蟠螭,飛雲翼ㄆ。文榱刻桷,葛杈?牙。或經緯以開織,或丹ぬ而纈耀。?若螭窟,で如鰲背。風夏觸而秋生,僧朝梵而谷應。升者骨冰,觀者目波。而五間兩廈,昔之制也。自東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彌勒佛彌陀佛阿難迦葉菩薩衛神,雖法程有常,而相貌之欲動。東北隅則揭鐘樓,其鐘也新鑄,仍偉舊規。西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嶽峰,兩危蜃雲,東瞰全城,西吞半郭。霜韻扣而江山四爽,金字駢而講誦千來。是知天地日月,鬼神不欲一存其物,將有待於後人也。設使斯殿也斯樓也,不有之故,其何以新?我公之作之為,其何以布之哉?三略六韜,流通貝多。戈霜劍雪,為甘露潔,信英智之所措也。既畢召化內之緇錫,數邁於千齋而落之[1] 。
其中慈雲五色,慧日重輪。譚者以為梵天之宇,化於是矣。靈山之會,儼於是矣。
我公之ヘ試大理評事宋君曰駢,才推博古,識洞真如。請立貞瑉,垂於不朽。公以小儒不佞,俾刻斯文。僧正臨壇大德僧宣一,桑門之關楗者。曰:“寺有記,亡之矣。垂拱三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舍為蓮花道場。後三年,升為興教寺,復為龍興寺。逮元宗之流聖儀也,蔔勝無以甲茲,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雲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開元,四朝而四易號及(句)。諒兆水於木,垂雲草(謂桑蓮之與雲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又冠開元焉。金聖人無為也,堯舜亦無為也。誠參錯其道,巍巍聖儀,永與諸佛如來俱,豈不其然?”愚是以奮筆於一公之說。乾寧四年丁巳冬十一月日記。
以始祖王潮公和審知公為祖源,可以查得到的文物證據及史載有:
1.太原說
乾寧四年897泉州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的“仆射太原公”(此處仆射太原公指審知公長兄潮公);
“太原說”897年證據最早,至於上源支系考證。
王審知後裔認“瑯琊”就是根據以下碑記
2.瑯琊說
天祐二年906泉州莆陽《莆山靈巖寺碑銘並序》的“仆射瑯琊王公”(此處仆射瑯琊王公指的是審知公);
天祐二年906及之後福州的《大唐福州報恩寺定光多寶塔碑記》、《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的“我威武軍節度使相府瑯琊王王公”(本人註:此二處仆射瑯琊王王公指的是審知公,只是封爵);
《瑯琊郡王王審知神道碑》:“其氏瑯琊人也”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成書1060年):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曄為固始令,民愛其仁,留之,因家焉。
接下來的曾祖友名、祖玉、父恁
《閩中金石略·卷二》於兢《王審知德政碑》:“曾祖友名,贈光祿卿,王父蘊玉,贈秘書少監,父恁,贈光州刺史,繼贈太尉。
《全唐文·卷八七五》陳致雍《左威衛大將軍瑯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誌銘》:“公諱繼勛…始封閩王諱審知,族人尊之是為太祖,四世之祖因之追贈。故桂州陽朔縣令,贈司徒諱玉,公之高祖也;司空,贈太師中書令諱恁,曾祖也;守泉州刺史贈侍中,追謚武肅王諱審邽,皇父也。福建管內三司發運副使檢校司徒、贈太尉諱延禎皇考也。”此誌於1987年出土於南京西善橋,繼勛為審知仲兄審邽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