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龍溪古縣城鸛林寺
2013-12-20 来源:管理员 作者:漳台王氏宗亲网 点击:3913
鸛 林 寺
來源漳州府龍溪縣鸛林寺www.lxxgls.com
每逢農歷六月初一到六月十五這些天,龍溪古縣城有一座廟宇就會熱鬧異常。來此參拜泗洲佛祖的信眾人山人海,奇怪的是來參拜泗洲佛祖的人們都會帶上自家的小孩一同前來參拜,要離開時不會忘記往廟旁一口古井取水回家。此廟名曰泗洲佛祖庵,古名:鸛林寺。
鸛林寺位於龍溪縣古縣城桂林村,(今漳州市南郊顏厝鎮下半林社)。始建於南朝梁武帝蕭衍大同六年(540年),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是漳州最古老寺廟。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鼓勵民間建造佛寺並下旨規定每縣都要建一座佛寺,俗稱“官寺”,鸛林寺是當時龍溪縣的官寺。
鸛林寺內奉祀有:西天五佛、泗洲佛祖(男像觀音)、都天元帥(保安尊王)、謝府王公(廣應聖王)、神農大帝(五谷先帝),太陽星君(太陽神)、開漳聖王、三官大帝、彌勒佛(布袋和尚)、無耳佛,註生娘娘、伽藍大王、觀音菩薩、地藏王、還有一尊在漳州所有寺廟都沒有見過的“員外老爺”的神明。
鸛林寺裏奉祀的都是唐朝以前的神明,而閩南奉祀最多的宋代的神明“媽祖”和“保生大帝”這裏卻沒有,奉祀西天五佛的寺廟在閩南以及臺灣極為罕見,一般寺廟都只奉祀西天三佛。奉祀泗洲佛祖、都天元帥、神農大帝、太陽星君的廟宇在漳州也寥寥無幾,而這些神明卻都集中在鸛林寺裏,寺內還有一個獨特的問簽方式“滾坤”,“坤”有六面滾三次得一簽,共計二百一十六簽,這麽多簽的寺廟在閩南以及臺灣應該也是最多的,這也許就是鸛林寺年代久遠的原因。
鸛林寺古色古香,肅穆典雅,如今現存的寺院占地面積約二千四百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八百二十平方米。西北向,三天門,五開間,懸山頂,單進式,擡梁三進結構。左邊廂房相抱,直通大殿;為標準單體佛殿建築結構,寺裏的廂房在左側,一口不知年代的古井卻在右側,寺裏的和尚煮飯要繞一大圈來挑水,不符合情理,讓人感到奇怪!大殿中佛、道兩教神像共處一殿,一字排開,清朝同治八年重修鸛林寺石柱聯刻:“鸛林肇基,莊嚴常觀自在。泗洲衍派,慈悲遍滿無邊。” 大門兩邊石柱刻有“佛稱文,黎庶共仰文明;洲號泗,淵源直通泗水”。主殿前正中三開間為木質屏風,正中大門楹上金書“鸛鳥投林,好如西竺空中鶴,泗洲法雨,永潤南天陌上人”。
現存的鸛林寺,歷經滄桑,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歷經多次修葺,可查的有:清朝乾隆十年(1745)維修方丈室,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山西和順縣令鄭玉振又葺方丈室(現存有鄭玉振親書方丈室題跋一方),同治八年(1869年)大修,鸛林寺1951年被國家征用當糧庫寺裏的神尊、碑記、匾額、古籍幾乎全部被毀僅存一尊用於出巡的泗洲佛祖小神尊和一個刻有黃姓所捐的泗洲佛祖神牌,1995年按原貌重建。
鸛林寺重建後原漳州市方誌辦主任、史學界老前輩 王作人先生來鸛林寺參觀寫詩一首留念:
鸛林重光
鸛林古寺舊經過,四十年來變幻多。
佛火重光知有素,吾生忽老嘆無何。
益齋心學誰能繼,蘅畹流風世不磨。
名跡盡多緣未了,傾心不覺發高歌。
益齋:下半林社人,王吉才字號,元朝儒學教授,《康熙邑誌》《乾隆邑誌》記載:王吉才官至泉州學正,提倡以孝治國,是元朝漳州唯一入祀文廟鄉賢祠的鄉賢。
蘅畹:上半林社人,明朝杭州知府,漳州古代名人楊聯芳的字號。
古縣桂林(鸛林)古時屬十二三都地,《漳州府誌》、《龍溪縣誌》記載為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於十二三都地古縣,唐朝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府衙從漳浦李澳川移到龍溪桂林(鸛林),二十七年後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衙再次遷入龍溪縣永寧鄉唐化裏(現在的漳州城),古縣桂林做為龍溪縣治和漳州主城時間長達246年。
清朝順治九年四月,鄭成功開始圍困漳州城,九月二十六日順治皇帝派大將固山金礪帶援兵一萬多名從長泰入漳解圍,鄭成功退兵屯於古縣,十月初三雙方在古縣鸛林一帶交戰,戰火禍及周邊其他村落和鸛林寺,寺院幾乎被毀殆盡,僅存宋代所建的泗洲佛祖殿(僧伽殿)和方丈室(另一說法,現在的泗洲佛祖殿只是當年鸛林寺的齋堂,也就是和尚吃飯的地方),其余各佛殿均毀於這場戰火。後來人們把鸛林寺以及周邊其他村落被毀廟宇的神明都請到僅存的泗洲佛祖殿奉祀,所以現在泗洲佛祖殿才會出現西天五佛、泗洲佛祖、都天元帥(保安尊王)、謝府王公(廣應聖王)、神農大帝(五谷先帝)、太陽星君(太陽神)、開漳聖王、三官大帝、彌勒佛(布袋和尚)、無耳佛,註生娘娘、伽藍大王、觀音菩薩、地藏王等佛道兩教神明共處一殿的現象。鸛林寺主寺遺址在今泗洲佛祖殿的東邊泗洲佛祖潭上方,規模龐大,民國38年鸛林寺遺址上還有兩棵四人合抱不過的千年古樟樹,2011年鸛林寺遺址上村民翻建房子時在地下一米多深地方挖出一對宋代風格石獅。
這就是鸛林寺裏的廂房在左側,一口古井卻在右側的原因!
設廟奉祀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崇拜神農大帝、太陽星君在漳州地區極為罕見。神農大帝為農業之神,太陽星君則主風調雨順,是古代龍溪縣用於求雨、治水、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奉祀主神,村北有古地名“社壇”, “社壇”的地方還保留有三棵4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和一個不知年代的古石柱墩,那個古石柱墩比鸛林寺裏的古石柱墩還要大,說明以前這裏曾經有很大的古建築, “社壇”推測應該是古代龍溪縣府衙或鸛林寺用於求雨、治水祭天的地方。
另一傳說“社壇”那三棵400多年樹齡古榕樹的地方是古代龍溪縣的城隍廟遺址。
每年正月十二到十四日,下半林社都舉行從古時傳承下來的濺花燈和做佛粿等迎神賽會民俗活動。
濺花燈:
鸛林寺濺花燈是用硫磺、木炭粉、鐵粉裝在竹筒裏點燃,其實就是最古老的竹筒煙花,然後四個人各持一支竹筒煙花在花燈下噴濺十分壯觀。
傳說,唐朝乾元二年漳浦瘟疫,漳州府衙要從漳浦李澳川遷到龍溪桂林來,這時整個龍溪城,人心惶惶,精通醫術的鸛林寺的方丈就教人們用硫磺加木炭粉裝在竹筒裏點燃,噴濺房子的每個角落辟邪、祛病消災,後來漳州府衙真的從漳浦李澳川遷到龍溪桂林來,但瘟疫並沒有在龍溪城蔓延,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
到了來年的元宵節人們掛花燈、放鞭炮慶賀元宵,調皮的孩子點燃家裏用於辟邪、消災的竹筒煙花在花燈下嬉鬧,大人看到這情景其樂融融,後來人們每年制作辟邪消災的竹筒煙花時,都會多做一些給孩子元宵節然放,就這樣在花燈下然放煙花的習俗就從唐朝一直延續到今天。
做佛粿:
佛粿是鸛林寺和尚吃的一種素食包子,傳說清朝順治九年鄭成功圍困漳州城時,餓死七萬三千多人,數以萬計的災民陸續逃到鸛林寺,寺裏的和尚就用饅頭救濟災民,因為災民都很久沒有吃到食物,身體虛弱,看到有饅頭每個人都拼命的搶吃,結果有的噎死,有的脹死,本來是救人,反而害了人。
後來鸛林寺方丈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叫和尚將饅頭做成比碗還要大,裏面包大豆,又放很多鹽,這樣吃起來很香又很鹹,但大豆雖然熟了如果沒有嚼碎就很難吞下去,救濟災民時每個災民都分得一個佛粿一碗水,這樣災民就慢慢吃,再也沒有災民被噎死和脹死,有吃佛粿的災民都活了下來,後來人們就把鸛林寺的佛粿和井水當成了去病消災的神藥和神水。
明清時期,龍溪古縣城的百姓漂洋過海前往臺灣、南洋(南洋指:印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謀生。這些人外出時都會帶上自家主神或香火,保佑其平安,定居下來的後就建起廟宇奉祀從家鄉帶來的主神,泗洲佛祖、都天元帥、神農大帝、太陽星君、謝府王公、開漳聖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等神明就這樣帶到了臺灣和南洋,並以家鄉龍溪為祖廟。
據上年紀的古縣老人回憶民國至今經常有祖籍龍溪縣華僑和臺灣同胞,帶著自家族譜和主神回鄉尋根,因族譜記載的龍溪縣古地名在今漳州城找不到的就會再來龍溪古縣社找看看,因龍溪古縣社只有奉祀謝府王公和中壇元帥(哪咤太子),很多帶著其他神明的華僑和臺灣同胞都沒有找到自家主神的祖廟遺憾的回去,其實漳州地區奉祀的神明一半都能在下半林的鸛林寺裏找到。
查閱眾多古籍“鸛林”“下半林”“上半林”從來沒有當做行政地名記載,但有《林氏族譜》《嚴氏族譜》《呂氏族譜》明確記載從鸛林遷出。
明.嘉靖十三年《龍溪縣誌》記載南宋設立的“龍溪十二都和十三都,後來合並稱十二三都”十二三都統社:水頭社、後林社、蓮浦社、溪頭社、洪塘社、上洋社、塔尾社、東山社、田子社、古縣社、鄒塘社、下莊社、林前社、木棉社。
清.乾隆二十七年《龍溪縣誌》記載十二三都轄保:詩墩保、陳李倫保、鄒鄭倫保、楊鄭吳保、蔡林王保、蔡美保、林尾保、馬興保、芋園保、木棉保、任勤保、顏德貫保、連任保、田西保、唐吉保、馬洲保、六協保。
按推測明朝嘉靖十三年《龍溪縣誌》記載:嘉靖年以前“都統社”制度有古縣社名記載,但沒有鸛林社,鸛林應該是當時古縣社的一部份,後來可能是明朝嘉靖年後新的“都轄保”制度,將古縣社拆成“鄒鄭李倫保”現在的古縣社和“蔡林王保”就是現在的下半林社和上半林社。
應該是這個原因鸛林都一直被排擠在古縣之外。
2013年6月13日,臺灣唯一的一座泗洲佛祖寺“嘉義縣中埔泗洲佛祖寺”組團專程到鸛林寺訪問,考察泗洲佛祖信仰,交談中臺灣泗洲佛祖寺主委方德洲先生講述一段臺灣泗洲佛祖的傳說:“幾百年前,大陸漳州府泗洲佛祖祖廟共分靈有四尊泗洲佛祖神尊,我們祖先帶到臺灣的泗洲佛祖神尊排第三,第四去了南洋”。
清朝同治八年重修鸛林寺的古石柱是當時南洋.印尼.泗水市華僑鄭拱照所捐獻,石聯刻:“佛稱文,黎庶共仰文明;洲號泗,淵源直通泗水”這也許就是講述鸛林寺與南洋印尼泗水的故事。
鸛林寺開始衰落的年代應該是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遷出古縣桂林的時候,加上當時漳州又在興建“開元寺”,府治的遷出導致古縣桂林失去了往年的繁華,人口也跟著減少香火受到影響,後來唐.武宗皇帝(814-846年)在會昌五年(845年)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寺,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鸛林寺應該也沒有躲過這場劫難。三平祖師公“義中禪師”(781—872年)就是因為“會昌法難”從漳州開元寺逃到平和三平深山隱居,後來創建三平寺。
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和杜牧(803-852年)都是唐朝大詩人他們的兩首名詩《閑吟》和《江南春》都寫出了當時佛教的衰敗!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閑吟
唐 白居易
留司老賓客,春盡興如何?
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閑傾一盞酒,醉聽兩聲歌。
憶得陶潛語,羲皇無以過。
唐朝武宗皇帝毀佛後第二年就病死了,享年只有33歲,唐宣宗皇帝登基後又復興佛教,南朝蕭衍皇帝信奉佛教、興建佛寺活了86歲,成了有歷史記載最長壽的三位皇帝之一。
歷史上最長壽的三位皇帝都信奉佛教他們是:
蕭衍86歲(464-549年)
武則天81歲(624-705年)
乾隆 88歲 (1711-1799年)
聯絡方式: